据元史明史记载赵均用为萧县人,元朝末年北方红巾军将领。海阳县赵榛在1915年写的《答韵堂二叔祖的回信》也说赵为凤阳府人,简称《辩答》。而赵家斌在1984年《齐鲁学刊》上第6期发表的《赵均用为续继祖所杀辩》也称赵均用为今安徽凤阳人。对以上说法本人赵来强(山东莘县尧舜村人)提出几点质疑。
一、据我莘县尧舜祖谱,莘县始祖碑文记载:赵氏渊源登洲府莱阳县赵家疃人。始祖讳植、格、俱系金朝进士敕封开国伯,历及元、明,明洪武二十五年(实际上是因为洪武初年慎怕追杀逃到莘县才故意把时间和原因说错的),忠义祖奉旨迁于东昌府莘县城西十里尧舜村,有三个儿子即赵全、赵能、赵胜,后又让次子赵能、赵胜二公西迁四里今名赵官目居住。我县始祖赵忠义即赵均用,此碑立于大清嘉庆四年,己未月,即1800年古历六月,有赵均用第十二世孙赵东岳、赵锦江敬序。而最早的《家谱序言》是这二人的父辈十一世孙赵作杭、赵广育公写的,即赵氏渊源登洲府莱阳县赵家疃。
二、1932年,我三伯祖赵书田公准备重续家谱,与莱阳同宗赵子柳、赵西园、赵峰山、赵浦洲多次书信联系一两年,终于查证了是何支何派——莱阳同宗寄来一套莱阳赵氏祖谱三伯祖赵书田(简称)三伯祖,经过反复推敲研究,终于明白莱阳第十世祖名赵均用(后人注南京应天府治中官)。元朝末年在南京应天府任治中官,他不满元朝的统治弃官不做,下贬萧县做社长。1351年5月与李二、彭早住在徐州起义,并占领了徐州城。后又与濠洲的郭子兴会合。因与郭子兴、朱元璋有矛盾,便与朱元璋势不两立,自称“永义王”。随后占领淮北十多个城市。朱元璋建立明朝后,下旨追查均用,均用的夫人带领两
个儿子逃到了沾化县城南五里(现叫赵家庄)的地方。慎怕官府追杀,即让长子赵成迁居陵县城东二十五里河(今名叫赵家寨)的地方。而次子赵德仍在沾化居住。均用逃到深山里,又生一子世代居住在赵家疃。
但整个明朝都不敢说出均用公的名字,因此,莱阳的祖谱就没有他的名字,而是官位南京治中官,辛彤公注的。而辛彤公是根据沾化万历年间的举人赵际昌先祖说的。南京应天府治中官,这个名称也有争议。
海阳赵榛公在1915年写的《答辩》中讲到治中官时说:“唐朝时候叫司马,宋朝改叫通判,元朝的制度与汉人的习惯就远了,有没有治中官这个名就不知道了。”
我三弟赵来广曾经查阅过《元史》,治中是六品,比市长小县长大,估计应是南京市管治安的官吧。而我莘县尧舜三伯祖在三七年写的家谱续中说到:逃到深山里的均用又生一子(这句话是莱阳祖谱记载) (一定不是在沾化居住的均用夫人所生),安人也不是均用在莘县夫人吕氏,莘县《老县志》记载:均用在莘县的儿子赵全年幼丧父,对待母亲十分孝顺,母亲死后他痛苦不己,七天不吃不喝在父母墓旁建间小房子守孝三年。三年后后全公又回了老家莱阳,也有一种说法回到了海洋,没再回来。全公是不是没有去莱阳而去了海阳,即海阳赵疃的始祖呢?
三伯祖推断均用逃到深山,实则逃到莘县改名忠义,顾名思义,忠诚起义,自称“永义王”,也有“忠诚永义王”的意思,改名“忠义”。大儿子叫赵全,意思为保全安全之义,二儿子赵能即能保安全。官府追查一家人分散,三儿子赵胜,即要安全又要胜利。
我则认为他的吕氏夫人,是他起义后在战争中结合的,因为夫人
在老家养育两个儿子,战乱时期不能相随,战争中又结识了吕氏他们儿子,全能胜,战乱时期他的愿望一定是希望保全,并希望能胜利夺取天下,他仍以“忠义”为名,这也是明确了自己的志向,就是要忠诚起义,并且他的封号叫永义王。
我家二世叫赵全、赵能、赵胜以及迁居到沾化、陵县的先祖叫赵成、赵德都是按照顺序下来的,而且每个单字都是有其深意,不是随便叫的。这样看来,莘县一支即为赵均用后人。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根据,是莘县始祖赵忠义碑文记载:莘县始祖祖先是赵植、赵格,俱系金朝金进士,查莱阳祖谱赵植、赵格是第五世祖。看来当时怕被追查把“五世”说成“始祖”即不说植也不说格,而是植格二人,而又说赵氏源渊登洲府莱阳县赵家疃人氏。三伯祖反复查《莱阳祖谱》渊是均用的父亲,源是均用的爷爷。我们莘县尧舜一直认为赵氏渊源是历史久远的意思。看来我祖均用世祖是没少费了脑筋——均用害怕祸及子孙,又怕子孙以后不知自己是何支何派哪里人氏,才这样写的。这样,我们的世系就一目了然了。
我祖赵均用原籍登洲府莱阳县人氏,始祖赵沂,二世祖赵从礼,三世祖赵仅,四世祖赵常,五世祖赵植,六世祖赵三锡,七世祖赵致祥,八世祖赵源,九世祖赵渊,十世祖南京应天府治中官(赵均用)。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网址: http://www.hbxkzzs.cn/zonghexinwen/2022/1208/619.html
上一篇:国内发表教育类论文的期刊有哪些
下一篇:学刊SCI论文(学术期刊s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