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10月,《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发表了一系列有关《丑陋的中国人的》评论文章。其中,杨永乐《对“柏杨毁灭民族自尊心”的异议》认为,“我们民族的落后绝不因为有人表现了它而更落后,中国人并不因看了《丑陋的中国人》而变得更加丑陋,相反地,文学艺术表现这些有利于激发民族的反思和自省精神,有利于唤起人们更强烈的改造落后的愿望。”
以上主要文章后来被两岸各自结集,算是为这场争论暂时画上了一个句话。1987年,林白出版社收集海内外有关《丑陋的中国人》的评论文章,编著了《中国人,你受了什么诅咒》。1989年,中国华侨出版公司也出版了牧惠等人编辑的《〈丑陋的中国人〉风波》,收录了大陆关于《丑陋的中国人》论争中的十几篇代表性文章,该书后来也在台湾出版,易名《都是丑陋的中国人惹的祸》。
▎ 《中国人,你受了什么诅咒》及相关报道
解禁重版,一代记忆:
叫停出版是真的没有存在价值?
在正反双方开启争论后不久,可能受1987年1月发布的《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影响,《丑陋的中国人》逐渐被解禁。另外,牧惠回忆,胡乔木在1987年6月参观“非法出版物展览”,看到被盯在墙上的湖南版《丑陋的中国人》说,“对一些问题的处理要慎重,要注意方式和分寸”,“柏杨说台湾批他的书,大陆也批他的书。这样的书不能说是反动的,但这本书很偏激。我们要注意区别各种情况”。8月,湖南文艺出版社接到通知:允许《丑陋的中国人》继续发行。
此后,《丑陋的中国人》又由古吴轩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等出了多个授权版本。几十年年,该书给几代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王学泰回忆,《丑陋的中国人》“仿佛投下一颗重磅炸弹,立时引起轩然大波”。陈忠实说当年“夜静时读《丑陋的中国人》,竟读得坐卧不宁击掌捶拳,经常在读到那些精妙的毫不留情的议论时走出屋子,点燃一支烟……”在不少中学、高校的推荐阅读书单上,也都能找到这本书。
学者林强认为,上世纪80年代知识界有关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文化寻根等问题的讨论,是《丑陋的中国人》得以迅速传播的重要背景,这本书“成为大陆知识分子一剂强心针”,“这种酣畅淋漓的批判,让诸多知识分子在体味切肤之痛时亦感受到直言不讳的快意”。
围绕《丑陋的中国人》,后续诞生了一批衍生书。1995年,柏杨出版《酱缸震荡:再论丑陋的中国人》,同一年,李敖也写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研究》;1997年,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美丽的中国人——兼论〈丑陋的中国人〉》;2011年,还有人把鲁迅的经典杂文攒在一起,起名《鲁迅说丑陋的中国人》。“丑陋的中国人”这个概念从来不缺少人们的引用或讨论。
时至今日,《丑陋的中国人》虽然逐渐为人淡忘,但一本书有无价值,不是某个人,甚至不是作者或他的遗孀所能决定的。现在版权期内,张香华可以叫停《丑陋的中国人》出版,等到未来柏杨去世满50周年,这本书成为公版,或可检验张香华当下的决定是否正确。
杨津涛,前媒体人,青年历史学者,著有《短史记》,主编《抗战记忆》。本文原标题为“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的来龙去脉”。
本文系凤凰网评论部风声特约原创稿件,仅代表本文作者立场。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网址: http://www.hbxkzzs.cn/zonghexinwen/2021/1126/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