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丑陋的中国人》上市短短半个月,就卖了11万本;在香港,截至1987年7月,授权版本达到6个之多。中国人究竟是不是“丑陋”,成为海内外华人共同关心的话题。
“以批判之名”引进大陆:
一九八六年的“盗版”畅销书
台版《丑陋的中国人》问世后,很快得到大陆知识分子的关注。当时杂文家牧惠正在参与编选《当代杂文选粹》,早就知道柏杨其人。1986年,他借到广州开会的机会,托朋友从香港买了一本《丑陋的中国人》。回北京后,牧惠与《当代杂文选粹》的主编严秀(即曾彦修)和湖南文艺出版社的社长弘征(即杨衡钟)商议,决定尽快推出这本书的简体版,让大陆读者一睹为快。
牧惠后来撰文说,这一版《丑陋的中国人》出于降低定价、便于普及的考虑,删除了部分章节。另外,严秀、牧惠、弘征三人共同写了一篇《编后记》,对比了柏杨与鲁迅的观点,称这本书是“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者、一位炎黄子孙披肝沥胆的心声”,对当时的大陆有“鉴戒意义”。
在南方,花城出版社的时任社长王曼也从香港朋友那里得到一本《丑陋的中国人》,他看过之后深受触动,找来副总编辑陈俊年,表示想在大陆出版此书。陈俊年读过之后,即向王曼汇报:“这本书不仅应该出,而且要赶快出。”具体编辑任务被交给当时已然崭露头角的叶曙明,后者花了一周多的时间,删掉原书过于敏感的字句和《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一文,编订好全部内容。
为保险起见,陈俊年特意在书前加了一则“出版说明”:“本书原为台湾林白出版社出版。现删去《正视自己的丑陋面》一文,并作了若干文字变动,其余照原版重排。本书作为内部发行,仅供有关专家、学者及研究人员参考之用。”同时,在版权页上也印上了“内部发行”字样。1988年,花城出版社得到柏杨将到西安看望女儿的消息,专程派人给他送上了3200元稿酬(那时还未实行版税制)。
湖南文艺出版社和花城出版社在1986年12月各自推出了《丑陋的中国人》,它们都声称自己是在大陆的最早出版者。从后续批判文章大都针对湖南版这点来看,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的可能更早一点。
时事出版社《丑陋的中国人》在版权页上标注的也是1986年12月出版,因为没能找到相关当事人的回忆,所以无法确知他们当时的策划细节。这个版本保留了台版附录,即港台和海外媒体对《丑陋的中国人》做的一些讨论,如王亦令《贱骨头的中国人》等。在“出版说明”部分特别提到,“为尊重作者和出版者的权益,按规定将稿酬及有关费用结存在银行,留待作者或指定的人取用。”当年大陆版权制度尚不完善,各版《丑陋的中国人》都未获授权,只有时事出版社做了这样的公开宣示。
▎ 柏杨和张香华
几乎与此同时,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编辑梅中泉,也从女儿口中得知了这本书。他女儿当时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丑陋的中国人》正以小册子的形式,在上海大学生中广为流传。梅中泉找到书后,连读了三遍,开始思考“把柏杨先生这一尖刻著作作为正式出版物推给大陆读者群,是否合适?”他向一些朋友、同行征求意见,他们有人支持,为柏杨喝彩,也有人反对,深表不屑。
梅中泉回忆,他最终从自己的“良心准则”出发,决定“向上级积极推荐出版此书;请专家写序,指出此书有价值的部分和偏颇的部分。”时代文艺出版社的社长、评论家金钟鸣同意将《丑陋的中国人》列为“拿来参考丛书”中的一种,并亲自撰写序言。
在序言里,金钟鸣一方面指出柏杨“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其《丑陋的中国人》有着“显而易见的片面性”,“这个集子提出的问题是尖锐的,却未必是深刻的;它所作的答案,更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另一方则肯定说,这本书有助于中国人“解剖自己,认识自己,激励斗志,奋发向前”。
在时代文艺出版社忙于征订事宜的时候,湖南文艺出版社的《丑陋的中国人》在一个月内印行了90万册;花城出版社的版本更畅销,第一次印了80万册,20天内就被抢购一空,加紧续印了130万册。巨大的影响力,引来有关部门的关注,该书的销售在1987年初被突然叫停。时代文艺出版社装订好数十万册新书,刚要上市,就收到了吉林省新华书店的紧急通知:“此书不许发行”。
文章来源:《河北学刊》 网址: http://www.hbxkzzs.cn/zonghexinwen/2021/1126/527.html